摘要:
四川六線小縣城無背景吊絲夫妻,男重點商科小本,女重點理科小碩,女方讀研期間男方年薪二十萬,即將解決北京戶口;女方找工作極限年薪十萬無戶口,雙方父母支援極限五十萬。因認識到在北京競爭無望,兩人11年夏返回成都工作,男方搞金融女方搞工程,目前家庭年收入約五十萬,有小兩居一套,便宜代步車一輛。
前言:
離開北京兩年半了,在成都的生活也逐漸安定下來,發一個總結報告,算是自我審視。曾在水木潛水多年,版上曾經發過的逃離報告很多,樓主可能連說“逃離”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在北京無房無戶口,只能算作一種正常的人口遷徙吧。本文僅代表個人經歷,難免有片面之處,如有謬誤歡迎指正。
背景:
樓主海淀學院路某重點大學理科小碩,成都周邊六線小縣城出身,父母為當地破學校老師;男友(現已為老公)為同鄉,朝陽區某重點大學商科小本,父母為老家一瀕臨破產國企退休工人。父母在老家生活水平可維持小康,無大負擔,但也無法進行大的經濟支援,更不用提什么人脈提攜了,所以樓主與男友在北京算是家庭背景比較吊絲的那一類了。
引子:
09年夏季樓主本科畢業保研,男友直接就業,進入一家保險公司(嗯,就是水木上很不恥的一種行業)工作,許諾年薪十余萬,未解決戶口。當時北京的房價已然是兩三百萬的節奏,對于吾等六線小縣城長大的土鱉而言不啻為天文數字,但因身處校園,尚未體驗生活艱辛,也不把房子戶口當一回事。
10年初因導師項目安排被趕至石景山區住了一年,住小黑屋睡大通鋪,且因導師三天兩頭傳喚回海淀區學校,每日通勤時間長達四五小時,擠完地鐵換公交,塵滿面、鬢如霜,偶爾北京下個小雨造成交通癱瘓更是相顧無言淚千行。說個夸張的,我就是在公交車和地鐵上完成了導師交代的近10萬字的翻譯稿件。
由于飽受通勤與群租屋之苦,開始思考未來的生活模式,以后房子要寬敞明亮,要離工作地點近成為我心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頭等大事。與此同時,男友勤勉工作,薪水略有上升,約15萬,離我的愿望實現大概還有一百萬光年……
預警:
樓主在川時身體健康,05年抵京后因不適應氣候,年年秋季必咳嗽一兩月,雖然病不致命,但也痛苦難熬。10年秋季樓主的咳嗽來的氣勢洶洶,校醫院治標不治本,千里奔襲到大醫院又連號都排不上,北京醫療資源雖然豐富,但身為純吊絲實在無福消受。
終于日積月累,于寒冬時節咳出血來,大駭,大早上被男友拖著去了中日友好醫院,依然排不上號,只好繼續去校醫院死馬當活馬醫——要不怎么說是純吊絲呢,有錢的話直接上和睦家了——捱了一個多月終于痊愈。從此對北京的氣候環境與醫療系統產生了極大恐懼,逐漸萌發退縮之意。
導火索:
2011年初,樓主男友工作呈上升狀,年薪二十余萬,HR已保證可以走公司內部流程解決北京戶口,且再干一兩年薪酬有上升至三十萬的期望。于此同時北京房價繼續高歌猛進,稍微好一點的兩居已經三四百萬上下,離我的愿望繼續保持一百萬光年距離。
當時兩家父母也慷慨表示掏空家底一共可以湊出五十萬來,距離在北京安家置業似乎距離縮短到50萬光年。
不過現實是殘酷的,樓主開始找工作,果然當年選專業時腦子進的水此刻都要化作苦逼行業的汗與淚了,京城人才濟濟,學藝不精的我實在沒啥競爭力,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也不過年薪十萬,且短期內沒有加薪的可能,不解決戶口,還需要日日加班到天明。恰逢成都一專業對口單位來學校招聘,福利待遇還不錯,于是心生向往。
實施:
弱弱的同男友商量,掏空父母養老錢再加兩個人拼命攢錢四五年去五環外搞一套小兩居——前提是這四五年北京房價不要繼續瘋長——聽上去似乎不太劃算,學區房什么的根本想都不要想,父母也沒有太好的退休待遇,離得還這么遠,萬一有病有難想幫襯一下都難。看我一副爛泥扶不上墻的吊絲模樣,我的宇宙無敵最佳男友毅然放棄了正在上升期的工作職位以及即將到手的北京戶口,告別北京的六年青春回憶,行李交給申通,身體交給鐵通,兩邊父母彈冠相慶,樓主與男友喜大普奔攜手回川!
回川:
雖然說是樓主本人主動發起回川,但其實心里還是挺沒底的。害怕男友回成都以后難以施展,從此與樓主二人夫妻貧賤百事哀。所幸宇宙無敵最佳男友繼續外掛全開,迅速找到一份國企金融職位,年薪降到十五萬。樓主正式進入一家工程類單位,第一個半年收入五萬。雖然由于樓主所處行業整體太苦逼,依然逃不了一周工作六天一天工作十二小時的悲慘命運,所幸單位免費租大屋包三餐,每日步行十分鐘上下班,基本生活保障沒有后顧之憂。
安家:
2012年年初宇宙無敵最佳父母們繼續發揮無私奉獻精神,湊了四十萬給我和男友做首付,我和男友自己再添了十萬,在成都一個還不錯的地段入手一套九十平米新房兩居,均價九千五,步行十五分鐘范圍內有我的工作單位、地鐵站、三甲醫院、幼兒園、農貿市場、區重點小學、區重點中學以及步行商業街和大型商場若干,離男友工作單位地鐵兩站。同年購便宜代步車一輛,終于過上了純吊絲夢寐以求的有車有房的美好生活。年底結算,吊絲樓主通過辛勤工作掙到約十五萬,宇宙最佳無敵男友繼續發揮主角光環,年收入破二十五萬,并最終被我這個豬一樣的隊友套牢,成為宇宙最佳無敵老公。
奮斗:
2013年宇宙無敵最佳老公繼續發光發熱,通過跳槽至另一家國企將收入頂上了三十萬,樓主雖然胸無大志,的虧在北京的幾年生活磨練了樓主不屈不撓的加班精神,加上北京重點高校學歷加持,終于得領導賞識升了個小職,預計今年年薪可以突破二十萬。此外還有一些投資收益和外快收入,暫時按下不表。雖然我與老公這點收入放在北京根本不夠看,但對于我們兩個出身六線小縣城、家無權勢的兩個純吊絲而言,能到這個水平,真的已經覺得很滿足了。
現狀:
現在最開心的事是以前半年一年才能見一回的父母每個月都能見到了,眼看兩邊父母逐漸老去,頓時覺得回歸四川是個正確的決定。去年父親大病一場,能夠看護照顧,也算是彌補了這么多年不在父母身邊的愧疚。目前兩邊父母相處融洽,我與老公都是獨子,過年兩家一起過,也沒有什么大矛盾。即便工作依然苦逼,但我與老公還是盡量抽出時間一年出國旅游一次,國內旅游兩三次。成都周邊旅游景點很多,周末出去泡個溫泉、爬個雪山、搞個烤全羊啥的也蠻有意思。雖然成都空氣質量和北京比也就是個五十步笑百步的事情,但奇怪的是我回成都的三個冬天咳嗽沒有發作一次。這算是我離開北京收獲的最大驚喜吧。
總結:
樓主與老公兩人都是普通人家出身,在工作方面完全靠自己,父母無法提供任何幫助,經濟上的幫助也很有限。水木上熱議的學區房、體制內、雙碼農什么的幾乎和我們毫無干系,如果早出生四五年我們或許會選擇扎根北京(我有好幾個同學的哥哥姐姐就是四五年前在北京扎根,現在過的也都挺好,但輪到我那些同學畢業的時候他們還是選擇了回家鄉省會城市),但是現在的北京有權勢的人太多、有才干的人太多,競爭的激烈讓我們退縮了。競爭不過,自然就逃了。
選擇回成都工作還是有點田忌賽馬的賭徒心態在里面,以我個人為例,我所在的行業無論在北京還是成都都很苦逼,不同的是在成都是十分苦逼,在北京則是萬分苦逼。我在北京的大學同學們大概每周要工作八九十甚至上百小時,通宵是常態,而我是六七十小時,但這樣就足以從成都本地員工普遍周工作四五十小時的狀態中跑到前面了,而且在收入方面我和北京的同學相比也沒有太大差距。(各位看官不要發笑,這個世界上除了碼農、金融、體制內等牛逼行業,確實還存在著許多苦逼窮逼的行業)誠然,我可能這輩子都沒辦法走在行業的前沿了,會逐漸變成一個偏居一隅的西南土鱉,但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也愿意承受這樣的結果。
我還有很多朋友留在北京——說個題外話,我當年高中同學在京十來個,目前女生都找到北京有房男嫁了,男生基本上都回成都了——我真心的祝福他們,我也敬佩他們的堅持和堅韌,北京是一座大熔爐,把像樓主這樣能力差沒背景的人層層篩走,最后留下的人才是淬煉出的真金。
離開北京,有點像離開了一個美好的夢,國際、高端、前沿,這些詞語和我都不再有關系,做為一個思想境界還停留在馬洛斯需求理論最底層的女吊絲,也從來不奢望這些。人總不能把所有好處都占了,受不了那么多的苦,也就享不了那么大的福。唯一遺憾的是我與老公當年從小縣城辛苦考學到北京,但以后我的小孩還是沒辦法享受到北京的高考優惠政策。
希望我以后的孩子不用再重受父母的遷徙之苦,就在成都扎根,當一個快樂的土著吧。
附錄:關于成都的一點點感想
工作機會:
水木上常見的論調是一線城市工作機會相對公平,二線城市各種人情坑。不過就我個人感覺,成都各種普通行業目前還是需要很多有真才實干的人才的,并且對于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普遍比較重視。想進入社會頂層的童鞋就不要想一二線的差別了,因為沒有人脈背景肯定都沒戲。如果能保持在一線城市的工作干勁,想出頭也沒那么難。
目前成都主導發展的行業有IT、汽車、新材料、化工、電子信息、物流、金融與現代服務業等,基本上發展勢頭還不錯,提供的就業需求也很多。收入水平的確不能與北京比,砍20%-50%都算正常。
休閑旅游:
成都雖然是個西南地區的二線城市,但吊絲享受的起各種娛樂商業設施還是很發達的——可能和成都本地有休閑傳統有關——演唱會、音樂會事業很繁榮,但話劇、博物館、體育賽事這些就一般。成都周邊旅游景點很多,川西自然風光非常美,周末可選擇的去處很多。同時成都機場是中國第四大航空樞紐,這一兩年新開通的國際直航航班很多,去歐洲與東南亞比北京更方便。
城市建設:
成都舊城和新城完全兩種風格,舊城臟亂但很人性,新城和北京國貿地區一個套路。成都與北京正好相反,城北衰敗城南繁榮,中心城區房價從五千到一萬五都有(個別豪宅不清楚),一萬的均價可以在城南中等偏上的地段買不錯的樓盤,且房價穩定,我自己的房子買了兩年了漲幅都沒超過10%.不過成都整體容積率3以上,略顯擁擠,暫時無解。
交通概況:
成都地鐵目前開通兩條,還有幾條在建,大概兩三年能形成基本的網絡。地面公交馬馬虎虎,高峰期也很擠。吐槽一下,成都的地面交通真是一塌糊涂,各種堵。不過由于房價不高城區不大,大部分人可以負擔工作地點附近的房價,通勤單程一小時在成都人眼中算很驚人的距離了。
生活氛圍:
成都雖然一直自稱休閑之都,但這幾年隨著城市發展,生活節奏也明顯加快了。傳統的泡茶館打麻將的氛圍依然在,但顯然不屬于這十年來兩百多萬的城市新移民。特別是像IT、建筑設計類的,不比北京輕松多少。但成都本地人消費觀大多比較開放,也可能是購房存錢壓力沒那么大,掙多少花多少的人很常見,所以成都餐飲、娛樂和各種服務行業都很發達。
熱門專題: